从业资格考试信息汇总
随手掌握最新考试动态
在跨国比较或国际事务中,美国成为发达国家群体的典型代表者,不少时候是领导者;中国成为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典型代表者,有时也是领导者。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或者是不断强化。
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新格局大致可以用如下五个特点来概括。
第一个特点:“双核+五板块”。
首先是“双核”。“双核”是指中国+美国。尽管在官方的外交表述中,中国政府尽可能回避类似于“G2”这样的词汇,但事实上在经济领域双核或者G2的格局已成事实,未来还会不断强化。按2015年的数据,中国与美国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达到了36%。一个相对中间情形的预测是,2024-2025年前后,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将超过40%。
双核格局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这个简单的数字上,它还深刻地反映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人员流动、跨国直接投资、互联网技术应用、自然资源消耗等实践领域。甚至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软实力、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模式方面,双核格局也将有越来越突出的体现。双核格局的鲜明特点是:在跨国比较或国际事务中,美国成为发达国家群体的典型代表者,不少时候是领导者;中国成为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典型代表者,有时也是领导者。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或者是不断强化。
全球经济新格局的第二个特点是不平等加剧。既包括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也包括国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也被称为是“全球不平衡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的06、07年就已经讨论得十分热烈,表象是经常账户的不平衡,根源在于全球分工和储蓄投资结构。国家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主体的收入不平等、财富不平等问题更为严重。
2014年8月在德国林岛以青年经济学者的身份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那一年有1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到会,我印象非常清楚,有超过一半的诺奖得主都以“不平等”为主题展开他们的学术演讲。紧接着,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全书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不平等。这本书不仅在经济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同时在大众中也可谓风靡一时。这些现象都表明不平等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不平等本质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以中国为例,去年13.6亿人供生产了67万亿GDP这样一个大蛋糕,那么这个大蛋糕是如何在13.6亿人之间分配的?在资本、劳动、税收之间是如何分配的?
要素分配的结构是一个枢纽,它直接关系着经济的消费率和储蓄率,决定着总需求,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动能。具体到当前,不平等加剧是宏观上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乏力的要害所在。
与此同时,从微观上,不平等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英国脱欧公投问题上,英国的精英阶层大多是支持留在欧盟的,包括像《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这样的精英媒体,而很多普通民众、草根阶层是支持脱欧的,因为他们更关心移民和劳工问题、更关心社会福利分配问题。类似,在美国,多数精英阶层更青睐希拉里,而支持特朗普的往往是普通民众和草根阶层。
第三个特点是货币宽松,不是一般的“宽松”,是“大宽松”。经济学上,有很多类似的词,如“大萧条”“大缓和”“大分流”等等,用来描述经济史上某一个时期最突出的特征。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2008年金融危机滞后全球经济的突出特征,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大宽松”。网络上大家更喜欢的词是“大放水”,同样的一是。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货币“大宽松”或者说“大放水”。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都采用了大规模救市方案,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上,相比以往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首先是采用传统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利率到达零下限之后开始量化宽松(QE);多轮量化宽松之后,发现效果不明显,规模也遇到了限制;然后又开始尝试负利率。
之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大显身手,一个重要的、但又往往不便明说的原因是财政政策受到限制,空间有限、政治上的可行性低;推行结构性改革又困难重重。
货币“大宽松”造成了一个直接的结果,即全球范围的流动性过剩。一方面表现在资金过剩,另一方面表现在优质资产不足。大量的资金追逐着有限的资产,于是造成了全球经济新格局第四个特点——资产价格波动加大。
资产价格又如一个海平面,在均衡状态下,各类资产的收益率是趋于相等的。但当大量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追逐优质资产的时候,海面就会掀起风浪。流动性越过剩,资产价格海平面的风浪就越大。所以,我们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不断看到各类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暴涨暴跌,从房地产、到大宗商品、到汇率、到权益和债券,包括黄金和另类投资品。
第五个特点:增长动能短期内趋于衰竭
全球经济新格局的第五个特点,是世界经济开拓新市场的步伐暂时停滞,于是增长动能短期内趋于衰竭。这里的开拓新市场既包括“外延式的开拓新市场”,例如地理上新市场的出现;也包括“内涵式的开拓新市场”,例如存量市场的壮大。
二战之后到70年代初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以欧洲和日本的战后恢复与建设为代表,在这些动能的带动下,开拓了新的市场,掀起了一轮世界经济的增长高潮。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这两个市场短期内趋于饱和,维持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动能。所以我们看到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很多事件跟我们现在的情况是非常像的。出现了大规模产能过剩,出现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的大涨大跌,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一系列动荡。
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的一轮世界经济的增长开始,主要以亚洲四小龙为亮点,开拓新的市场,带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再然后是第三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90年代之后的市场拓展。
在新的增量市场不出现的情况下,就会有大量的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全球化短期内可能受阻。近年的贸易摩擦大量产生,尤其是中国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审查与制裁,甚至一些传统的新型市场经济体,比如巴西、阿根廷,也争相采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
关注微信获取第一手资讯资料